骨架模型介绍
雷克斯暴龙:雷克斯暴龙在拉丁语中是“国王”的意思,通常称作霸王龙,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大型食肉恐龙,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,距今约6800万年到6600万年,是白垩纪-第三纪灭绝事件之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。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、加拿大西部。
如同其他的暴龙科恐龙一样,雷克斯暴龙是二足、肉食性恐龙,拥有大型头颅骨,并藉由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平衡。相对于它们大而强壮的后肢和巨大的身体,暴龙的前肢已经严重退化且极其细小,只是平衡头部的工具。虽然有其它恐龙在体形上近似甚至超过雷克斯暴龙,但它仍是已知最大的陆地掠食者之一、同时期最大的顶级肉食性动物。但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雷克斯暴龙是一种积极的食腐动物。
古巨龟:古巨龟(Archelon在希腊语里意为“圣诞龟”)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海龟,也是史上最大的龟。虽然它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,但它不是恐龙。它与现今的棱皮龟相似,都是生活在大海中的龟。古巨龟的外壳和现代的乌龟不同,它没有现代龟壳背甲上众多的骨板,它的背甲是由骨质框架覆以皮革或角质盾片组成。
这种巨大的海龟可以追溯到8300万年前到71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,当时的北美洲中部由一层较浅的海洋(西部内陆海道)所覆盖。最大的古巨龟化石长达5米,鳍状肢之间距离达4.9米。古巨龟是一个强大的捕食者,拥有非常健壮的喙。
特暴龙:特暴龙意为“令人害怕的蜥蜴”,是一种兽脚亚目恐龙,属于暴龙科。特暴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亚洲地区,约7,000万年前到6,500万年前。特暴龙的化石是在蒙古发现,而在中国发现了更多破碎骨头。
过去曾经有过许多的种,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种为勇士特暴龙(T.bataar),又译为勇猛特暴龙。
特暴龙是最大型的暴龙科动物之一,但略小于暴龙。已知最大型的个体身长10到12米。
风神翼龙:风神翼龙又名披羽蛇翼龙、羽蛇神翼龙,属翼手龙类恐龙。它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飞行动物之一,翼展超过10米,生存于白垩纪晚期,距今约68000万年前到6550万年前。它的命名来源于阿兹提克文明里的披羽蛇神奎兹特克(Quetzalcoatl)。
关于风神翼龙的生活习性有许多不同的猜想。根据它长长的颈椎骨和长而少牙的颌骨推断,它很有可能以类似当代鹭鸟的方式捕食鱼类,或更近似于当代陆生的鹳鸟类,在陆地或溪流里捕食小型脊椎类动物。根据它的体形推断,风神翼龙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起飞,一旦升空,它将更多地进行滑翔。在陆地上,风神翼龙则是与其他的翼龙一样的四足动物。
沧龙:沧龙(学名:Mosasaurus)意为“默兹河的蜥蜴”,是沧龙科的一个属。它们是群肉食性海生爬行动物,拥有巨大的头部、强壮的颌部与尖锐的牙齿,外形类似具有鳍状肢的鳄鱼。沧龙生活于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(约7000万至6600万年前)的西欧海域。第一具化石于18世纪末期在荷兰默兹河附近被发现。
沧龙的身体呈长桶状,尾巴强壮,外型类似蛇,具有高度流体力学性。沧龙的前肢具有五趾,后肢具有四趾,四肢已演化成鳍状肢,前肢大于后肢。沧龙可能借由摆动身体而在水中前进,如同现代海蛇。
三角龙:三角龙是植食性恐龙,角龙类,属鸟臀目。生存于白垩纪晚期,距今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,化石发现于北美洲。
三角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龙,全长大约有8到9米,臀部高度为3米,重达6,000到12,000公斤。它巨大向上弯曲的头盾以及三根棘刺,令人联想起现代犀牛。而这头盾和三根棘刺的功能一直引发众多争论。通常,他们被认为是用来防御掠食动物的武器,但最新理论认为这些结构可能只是用来耀武扬威或求偶,如同现代驯鹿、山羊、独角仙的角一样。
义县薄氏龙:义县龙是禽龙类中的一个新属,也是迄今为止在亚洲发现的最原始的禽龙类恐龙之一,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东亚。
此模式标本是一个接近完整的身体骨骼化石,发现于中国辽宁省西部的义县组。
义县龙体型相对较小,身长约6米,体重约2000公斤。头部凸起,下颌强壮有力,牙齿相对较长。
异特龙:异特龙属于大型兽脚亚目食肉恐龙,生存于1.55亿年前到1.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。其是大型双足食肉动物,平均长度9米,零碎的遗骸表明它可能达到12米至13米。
异特龙的后肢强壮有力,他们的前肢长有三根爪指,相对于后肢,前肢尺寸很小,并藉由一条长而重的尾巴保持身体的平衡。
作为侏罗纪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中最常见的大型掠食性恐龙,异特龙位于食物链顶端,他们可能以同时期其他植食性恐龙甚至肉食性恐龙为食。成年恐龙被他们压倒性的掠食,说明他们很可能是采取小规模群体狩猎。幼年异特龙则仿效此方式,并依赖于他们较长的肢体能更好的适应奔跑,猎食小一些的脊椎动物。
剑齿虎:剑齿虎是食肉哺乳动物,与现代猫科动物的最大特点是一对巨大而尖鋭,末端像刀锋一样的上吠齿。处于第四纪冰川时期,气候寒冷,距今约250万年至1万年。它们的上犬齿最长可达50厘米(19.7英寸),纵然口合起来,其犬齿仍然清晰可见。
剑齿虎的体型超过现生最大的狮和虎。它们的一双后肢比前肢短,虽然跑得不快,但四肢有力,颈部健壮,可轻易扑倒大型的猎物。主要的食物来源是大型的哺乳类动物和其他巨大的食草动物。
营穴鸟:营穴鸟是一属已灭绝及不懂飞行的大型鸟类,生活在晚古新世和始新世的新生代(5600至4100万年前)。化石来自西欧、美国西部和中部。
营穴鸟可能达到2米高,喙特别大且呈鈎状,腿大而强壮,脚掌大且有爪。地球化学分析进一步表明,其饮食习惯与食草恐龙和哺乳动物都很相像。
腔骨龙:腔骨龙(拉丁学名:Coelophysis)又名虚形龙,是北美洲的小型、肉食性、双足恐龙,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。它首先出现于三叠纪晚期的诺利阶,距今约2亿300万年到1亿9600万年。
腔骨龙的躯体与基本的兽脚亚目体型一致,但肩带则有一些有趣的特征,就是它们有着叉骨,是恐龙中已知最早的例子。腔骨龙的每只手有四指,其中只有三指是有功能的,第四指则藏于手掌的肌肉内。
腔骨龙的骨盆及后肢与兽脚亚目的体型有少许差别。它因开放的髋臼及笔直的脚跟关节,而被定义为恐龙。后肢脚掌有三趾,而后趾是不接触地面的。
腔骨龙是种肉食性动物。它们的牙齿是标准的猎食性恐龙的牙齿,像剑一样并向后弯,牙齿的前后缘有着小型的锯齿边缘。
渡渡鸟:渡渡鸟,或作嘟嘟鸟(拉丁学名:Raphuscucullatus),又称毛里求斯渡渡鸟、愚鸠、孤鸽,是仅产于南印度洋,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毛里求斯岛上一种的不会飞的鸟。人们曾经错误地认为白色的渡渡鸟存在于留尼旺岛上。与渡渡鸟有遗传相关联的罗德里格斯渡渡鸟也已灭绝。与渡渡鸟有着相近关系的现生种为尼科巴鸽子(Nicobarpigeon)。
这种鸟在1505年被人类发现后,仅仅200年的时间里,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,大量减少。大约在1660年代前后,彻底绝灭。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记录下来,因人类活动而绝种的生物,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。
鹦鹉嘴龙:鹦鹉嘴龙(属名:Psittacosaurus)又译鹦鹉龙,在希腊文意为“鹦鹉蜥蜴”,是角龙下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,生存于早白垩纪的亚洲,约1亿3000万年前到1亿年前。鹦鹉嘴龙因其拥有最多种的恐龙而著名,其中有9到11个种被认为是有效种,化石发现于中国、蒙古、俄罗斯,以及一个在泰国发现的可能种。
鹦鹉嘴龙不如它的远亲三角龙广为大众所知,但它们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龙之一。到目前为止,已发现超过400个个体,包括许多完整骨骸。已发现许多不同年龄层的化石,从幼体到成年体都有,使得许多研究可以研究鹦鹉嘴龙的成长速度。鹦鹉嘴龙大量的化石纪录,让它们成为中亚早白垩纪沉积层中的标准化石。
长足美颌龙:美颌龙(学名:Compsognathus)又称细颚龙、细颈龙、新颚龙、秀颚龙,是一属小型的双足肉食性兽脚亚目恐龙。它约有火鸡的大小,生存于晚侏罗纪提通阶早期的欧洲,约1亿5000万年前。古生物学家已发现两个保存良好的化石,一个于1850年代在德国发现,另一个是在将近一个世纪后于法国发现。美颌龙是几类确知其食性的恐龙之一,在两个标本的体内都有小型的蜥蜴化石。
在1980年代及1990年代以前,美颌龙曾被认为是最小型的恐龙,并且是始祖鸟的近亲。因此,美颌龙是在古生物学之外,广受一般大众熟悉的恐龙之一。
鸟掌翼龙:鸟掌翼龙(属名:Ornithocheirus)意为“鸟类的手掌”,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欧洲、南美洲。鸟掌翼龙翼展约6米,是一种大型翼龙类。由于化石过于零碎,早期建立的种过多,造成研究和命名历史上的困难。
鸟掌翼龙主要发现于英格兰的剑桥海绿石沙(CambridgeGreensand)地层,地质年代约1.1亿年前,相当于白垩纪早期的阿尔比阶。除此之外,巴西的桑塔那组地层也发现数个大型化石标本,被归类于鸟掌翼龙,地质年代约1.12亿到1.08亿年前。在欧洲的坎潘阶/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,距今小于7000万年,也有发现疑似鸟掌翼龙的化石。鸟掌翼龙是最早出现的大型翼龙类之一,其他的大型翼龙类出现在9000万年前。
神龙翼龙:神龙翼龙(属名:Azhdarchidaelancicollis)是翼龙类的一种,化石发现于乌兹别克斯坦,年代为白垩纪晚期的土仑阶/康尼亚克阶,约8900万年前。神龙翼龙的化石为破碎的骨骸,包含延长的颈椎,这些独特的颈椎为神龙翼龙科的特征,该科也包含了大型的风神翼龙。神龙翼龙的属名是以乌兹别克神话中的龙为名,种名在拉丁语意为“长矛”+“颈部”。
古神翼龙:古神翼龙(属名Tapejara)又译为塔佩雅拉翼龙,属名在图皮语里意为“古老的主宰”,是一种生存于白垩纪时期巴西的翼龙类。古神翼龙在体型上呈多样性,有些物种翼展长6米。每个物种有不同大小、形状的冠饰,可能作为与其他古神翼龙的信号与展示物,如同大嘴鸟用它们鲜艳的鸟喙传达信号给彼此。其以水果或鱼类为食。
妖精翼龙:妖精翼龙是大型、有着显著头冠的翼龙类,晚白垩纪(80百万年前)时生活在南美大陆。尽管它与曾在白垩纪主宰着天空的巨大的神龙翼龙有一定关系,但它与其它翼龙的确定关系还存在争议。
最近科学家描述的一个妖精翼龙幼体化石拥有未完全发育的头冠,这显示头冠是当个体到达成熟期时用来吸引配偶的展示物。
慈母龙:慈母龙属是一种大型鸭嘴龙类恐龙,生存于上白垩纪坎潘阶的蒙大拿州,约7670万年前。慈母龙的学名意为“好妈妈蜥蜴”。到目前为止,慈母龙的化石仅发现于双麦迪逊组。
慈母龙是草食性恐龙。慈母龙可以用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,但没有防御物可抵抗掠食动物,除了慈母龙强壮的尾巴,以及它们的集体行动。这些慈母龙群体非常庞大,可能最多由一万个个体组成。慈母龙可能生存在内陆环境。
神翼鸟:神翼鸟是白垩纪晚期的鸟类。其旗下只有一个物种,就是乌哈神翼鸟,属于7800万年前白垩纪坎帕阶。其化石遗骸是在蒙古戈壁沙漠乌哈托喀的德加多克塔组发现。神翼鸟估计栖息在干旱的环境,淡水供应十分稀少。
鱼鸟:鱼鸟生存在白垩纪的北美洲,它们的化石可以在美国阿拉巴马州、堪萨斯州、新墨西哥州与德州被发现。
据认为,鱼鸟类似海鸟和海鸥,平均是一只鸽子大小,24厘米长,骨翼展约43厘米。
小盗龙:小盗龙是一种在中国辽宁省九佛堂组发现的小型驰龙科恐龙。
小盗龙在有羽毛恐龙与早期鸟类中相当独特,它们是已知的鸟类祖先中,脚部、前臂与头部都拥有长飞羽的少数物种之一。它们的身体覆盖着一层厚羽毛,而尾巴末端有个钻石状羽毛扇(可能在飞行中增加稳定性)。有些标本的头部拥有高起的羽毛冠饰,类似某些现代鸟类,例如菲律宾鹰。某些标本上的亮与暗区域可能显示生前的羽毛颜色样式。部分种类小盗龙的羽毛可能带有一种闪烁着荧光的黑色。